艺术资讯

进行时态的青年美术创作与收藏

    近年来,青年美术作品展渐成各类美术展览的主流,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私立画廊,学院教育还是艺术区画家群落,都注重对于青年美术创作的发掘、汇聚与展现。近日开幕的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已是第二届,无论展览立意还是作品水平,都凸显了当下青年美术创作的主调、媒介材料与观念手法的创新性和艺术品国家收藏的方向。对于青年美术作品的国家收藏与创作展示,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其一是关于“青年”的范畴与代群差异。从青年美术展览来看,在很多官方机构或私立美术馆巡展举办的青年美术展览中,界定的标准还存在诸多差异,也似乎很难统一。这使笔者从近期举行的田径世锦赛想到,体育领域上对“青年”还是有着相对严格的门槛与定义,如足球、篮球等竞技比赛有U19(19岁以下)、U22(22岁以下)、U23(23岁以下)的年龄限定,田径、游泳等门类都有青年世锦赛,对年龄的界定也有世界性的标准,而且要通过测骨龄来确定参赛资格,十分严谨规范。而在人文艺术方面,青年艺术家每个人的阅历、学养经历可能更为复杂多元,连同每个人出生的地域及其教育背景等都有很大差异。以往的青年美术展览,美术家的学院身份、不同知识来源,包括不同的画科、画种的差异,都显现了艺术本体与作者个体的多元性。虽然说是青年美术作品,但实际上不能一概而论的“一刀切”,还是要依美术本体规律进行不同的审视。比如本次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所限定的“青年”美术家的年龄界定到50岁以下,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不同的代际,“60后”“70后”“80后”乃至“90后”,而不同代群的艺术家又有着不同的阅历和价值观,因此这里对于“青年”的界定,更倾向于一种创作状态、价值观上的“青年”状态,同时又与时代新象暗含着密切的关联。


    其二是关于国家收藏青年美术作品的价值标准。由中国美术馆来组织遴选、确立方向和收藏标准,显现了国家美术收藏的导向和深意。青年美术作品馆藏,与国家级的美术大展、巡展、不同画科的展览一样,也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严谨、周全的标准。当然,在业内人士来看,一件作品是不是好作品,一般还是有高下立见的判断,因此入藏的作品首先一定要够“好”作品的水准。不管是相对传统型的,还是融合创新型的,以西润中型还是传统开拓型,都需要衡量作品本身的质量,严把艺术水准关。尤其是像这样由国家美术馆主办、设定标准,决定是否收藏,如何来展示,如何来宣传,都会涉及定位和导向的问题。这个导向也就支撑了青年美术作品馆藏在未来持续深入的根基,同时对于更大范围的国家级青年美展的风格导向问题亦有所建构,有助于避免参展作品样式风格的趋同、表现题材的趋近等局限。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见微知著,从一个展览中看到不同问题的地方。


    其三是从这次展览作品,来看当下青年美术创作的风格样式与趣味趋向。本届展览展出的作品数量和评价标准相对从精从严,基本能从一个面向显现当下青年美术创作在不同领域的典型面貌与艺术水准。从展场所见的作品来看,笔者对有些作品留下了较深印象。如油画作品李江峰的“树”系列,将油画语言的畅快笔触与形式构成的视觉秩序相结合;庄重的风景表现充满印象派的意味,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和气象;王维的《红色记忆》以丙烯综合材料的手法表现迷蒙沉暗氛围中的劳动者形象,充溢着悲怆动人的诗情;彭斯用独特的油画语言,表现其对于宋人山水树石意象的理解与迷恋。雕塑作品媒介材料与观念的表现,也是这个展览的亮点之一,如表现革命历史主题的李永康的《不能忘却的记忆》、展现历史人物意象风神的马文甲的《张之洞》,以及展现都市生活节奏的屈峰的木雕群像等。中国画作品中,刘中的《道作》以鲨鱼的局部形态作为表现题材,兼具水墨味道的视觉意象与生态环保的关怀深意;贾宝锋对于蒙古族服饰图案的精细研究与表现,张晓彦工笔花鸟语言的以轻写重,买鸿钧山水语汇的个人风貌与章法融汇等,都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总体来看,虽仍不免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疏漏,也难以涵盖全国青年美术创作优秀作品的全貌,但两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所展陈的作品,从创作状态到收藏标准,都展现了一种“进行时态”的意味。正是这种朝气与活力的巨大能量,连同尚未完成与定型的发展潜力,生动地诠释了作为艺术状态的“青年”的内涵。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