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春拍 草间弥生1950年代杰作登场
蘇富比本季‘当代艺术晚拍’将独立登场,于4月1日举行,最瞩目焦点无疑是草间弥生作于1959年的早期杰作《无尽的网#4》。
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拍卖:4月1日,7时
预展:3月29日至4月1日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五
30秒解读作品特点。。。
首现拍场,来源显赫,状况极佳。如此尺幅庞大、同年代的博物馆级《网》画,在市场上极为罕见。
此画最初由法籍美裔艺术家阿尔曼·费尔南德斯收藏,是他与草间弥生互赠的作品之一;后来经由富士电视台画廊落入现藏家手上。
数十年来一直属私人收藏,鲜少公开展出。本画光洁如新,画面雪白,甚少见于其他早期的(纽约时期)《网》画。
草间弥生──艺无止尽
精神分析学家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937年写成经典论文〈有止尽与无止尽的分析〉,当中不慎指出──或承认──女性与生俱来的反叛特质,这种特质阻碍她们接受心理治疗,导致‘无止尽’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这种‘无止尽’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病患(男女皆然)否定自身的女性特质──男性拒绝显得被动和软弱,女性则出于羞耻之心和对男性雄风的妒忌。佛洛伊德理论中赤裸裸的阳具中心主义谬见,在现今遭到广泛质疑或忽视;然而论文和草间弥生的作品标题同时包含表示‘无止尽’或‘无限’的‘interminable’一词,以及两者对女性反叛特质的探讨,皆可作为草间弥生1959年巨作《无尽的网#4》的巧妙引子。
1959年,即六十年前,草间弥生踏足曼哈顿后短短一年,这位身材娇小的年轻女性就以全白的单色无限网画作,在男性主导的纽约艺坛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从艺术的广义背景及社会文化的历史角度出发,这枚炸弹的震撼程度仍未得到充分理解,或认可。
唐纳德·贾德忆述:
与同期大多数艺术家相比,她的作品更加新颖,更加特立独行。你甚至可以亮出波拉克、纽曼、罗斯科、莱茵哈特等人的大名;但是创意唯一能与之堪比的只有弗兰克·史蒂拉,但也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事实上,我认为她比弗兰克更具原创性,而她也确实比弗兰克拥有更持久的创造力。
在1959年的纽约,女性艺术家寥寥可数,草间弥生的白色无限网代表着其中一个声音,它就像一张无法捉摸的谜:我们在其中同时找到阳刚和阴柔、勇气和脆弱、理性和直觉,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些两极元素之间的相生共济。这种互动来自每张网包含的两个平面之间的潜意识空间:第一个平面是垂直的画面本身,令人想起纽曼和罗斯科笔下的色域;第二个是网中厚涂圆圈组成的起伏平面。两个平面分分合合,永无休止,令画面游移不定,以优美的韵律向着观者漂来又荡去,涨起又退散。
大部分《无限网》都以系列名称‘Infinity’作为标题,这幅《无尽的网》却以‘Interminable Net’命名,珍贵罕见。草间弥生透过每一圈圆环、每一道弧线,重复不断地在艺术界中争取肯定──在世界中摸索定位,在茫茫宇宙中(当然也包括她受幻觉困扰的小宇宙)为脆弱不堪、摇摇欲坠的一己之身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作品美学既简且繁,笔触既如机械运行般单调乏味,亦如突发奇想般无法预测,散发出双重气质,这幅彷似精美蕾丝的白网,竟然挟带了波拉克笔底纵横开阖的豪气。
面对数不尽、理不清的自相矛盾,贾德尝试形容:‘这种特质就像一大张脆弱而坚韧的烧烤架,或者一大块结实的蕾丝。’同样身为女性的策展人劳拉·赫普曼(Laura Hoptman)则这样解释:‘这些 [无限网] 大胆地引用纽约派风格,并以自身的艺术创作挑战其主导局面。草间形容其笔触“单调地重复又重复,像机械装置一样”,忆述自己煞费苦心地创作同一构图,是为了刻意对抗抽象表现主义的抒情表现。’(劳拉·赫普曼,《草间弥生》,伦敦,2000年,42页)
如果草间弥生的本意是寻找对抗‘灵药’,那么她找到的其实是‘炸药’。早期的无限网留下了不朽印记,当中难以磨灭的视觉和感官力量可谓前所未见,在当时的艺术主流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也是画家个人情感的具现。《无尽的网#4》蕴藏了草间弥生的身体力量、潜意识和精神图景,照见不同的心理面向,不啻是对人类复杂心理的探知,更是对女性特质觉醒循环往复的肯定和表达。一笔一圆环,以一人之力对抗全世界,排除万难,永不止息。本作从多个维度涵盖‘无止尽’的境界,开启一扇平行宇宙,见证过去没没无闻的女性威权高奏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