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拍卖

      经过20多年的开拓和发展,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部分,成为观察世界艺术品市场的重要风向标。据《2016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6年,全球范围内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达到67.4亿美元(466.1亿元人民币),中国大陆占全球71.68%份额。同时,根据欧洲艺术基金会发布的《TEFAF艺术品市场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球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总额169亿美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占据了37.96%份额,位列第一。


      以上两份报告均发布于8月18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艺术品行业发展年会暨‘上海对话’论坛”。此次论坛由文化部外联局指导,由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对话”是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重要文化品牌,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与往届不同,本次论坛发布了包括《2016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2017年春中国艺术品拍卖调查报告》《上海自贸区文化艺术蓝皮书》在内的五大艺术品行业权威报告,除了邀请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对各个艺术品行业报告作深入解读,还围绕自贸区、文创产业、艺术品市场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与国际接轨。


      减量提质见成效


      结算仍是“老大难”


      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据相关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企稳回升,总成交额达293.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4%,比上年增加37.06亿元。从价格来看,九大门类拍品中,除当代书画外,均价普遍上涨,较上年度上升1.41万元/件(套),达11.52万元/件(套),其中古代书画高达43.35万元/件(套),其次是油画和当代艺术22.97万元/件(套)。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余锦生认为,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5年的调整期后,已经逐渐开始回暖,而这一良好态势主要得自于近年来拍卖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状况,了解市场需求,从而使得“减量提质”这一共识决策在实践中得到市场的积极印证。当前,中低价位拍品的精准投放是市场稳定的保障,而高端拍品的营销是撬动市场的杠杆,这将是未来几年的趋势。从微观上看,今年春拍中各门类仍有所变化,古代书画持续上扬,当代书画低迷不振,个别门类或艺术品有意外的爆发。而消费群体方面,其眼光专业化、选择多元化,以及任性的趣味化正在潜移默化地主导市场的方向。此外,企业收藏的异军突起也带动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攀升。


      但结算问题依旧是“老大难”。此次artnet公布的报告显示,长期困扰中国大陆市场的结算问题在2016年依然存在,且有加重之势。拍卖行的结算比例从2015年的58%下降到去年的51%。这意味着,假设平均一场拍卖会获得1亿元成交额,拍卖行能够及时收到的仅有5100万元,其余4900万元则面临长期拖欠,甚至拒付。而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价拍品中,结算比例更低,仅有47%,比上一年下降5个百分点。


      私洽和在线交易改变市场结构


      与中国大陆艺术市场在2016年有所回升不同,海外地区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因受海外市场整体收缩的影响,2016年的成交总额同比下降24%,海外经营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拍卖企业也有所减少,从2015年的332家降至2016年的324家,这一数字曾自2009年至2014年大幅增加了135%,是7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与此同时,海外上拍和成交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数量也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分较上年下降了13%和6%。


      有分析指出,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正逐渐向亚洲集中,2011年至2016年间,北美与欧洲在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占份额从33%降至21%,而亚洲(不包含中国大陆)地区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占份额则从66%提升至78%。这与近几年国际拍卖企业为了方便中国藏家,将更多拍品转移至香港拍卖有关。


      据TEFAF中国区代表徐晓玲介绍,2016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经销商渠道的总收入比2015年高出20%至25%,二是拍卖行出现更多私洽交易,以致拍卖行的销售总额出现下降,一些主要拍卖行的私洽交易与公开拍卖交易的销售额相差无几。“西方国家更加注重私密性和匿名性,所以欧美买家更倾向于私人交易,从拍品数量看,拍卖成交量降幅最大的是美国,下降了41%,英国也下降了24%。而这些国家的零售交易额却增加了,艺术品与古董经销商增长率也明显上升,这些都表明市场出现了变化。”但徐晓玲也指出,从拍卖销售转向私洽交易的这一转变在亚洲并不明显。与2015年相比,亚洲2016年的拍卖市场只缩小了1.6%,拍卖行的销售量和售价保持稳定。“这一可见的变化是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表现,表明的是欧洲和美国的销售渠道从公开拍卖转向私人交易,而非艺术品市场转向东方国家。”


      此外,在线平台的销售情况也计入拍卖行和经销商销售额中。报告显示,2015年在线平台的销售额为32.7亿美元,调查中,超过2/3的经销商表示,未来在线销售渠道将会拓展,可预测在线平台的销售额仍将上扬。随着拍卖行销售策略从公开拍卖转为私下交易,2016年,收藏家也彻底重新洗牌,对传统的蓝筹股艺术家失去兴趣。比如,美国重磅级战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拍卖成交额下降了68%,从2015年的5.25亿美元锐减至2016年的1.68亿美元;现代艺术的权威代表人物巴勃罗·毕加索的拍卖成交额下降了50%,从2015年的6.52亿美元降至2016年的3.27亿美元;莫迪利亚尼、培根和托姆布雷的拍卖成交额也下跌60%以上。“更多的藏家意识到与其跟风买进艺术明星的平庸作品,不如收藏名气稍弱但质量更高的精品,像弗里达、芒更的作品正从这种品味和潮流变化中受益,此外,古典美术大师及其他门类的艺术品,如设计、珍本和印刷品等受到更多关注。”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说。


      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


      随着中国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家文物拍卖企业,年成交额约300亿人民币的世界主要文物艺术品市场,近年来,国际化协同发展就成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鲜明特征之一。8月19日,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7第四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以“拍界无界”为题,探讨了全球视野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及艺术市场业态的转型升级。


      国家文物局近年一直积极关注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国际化趋势,在文物艺术品出入境服务、税负比较研究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国际化进程,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自贸区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扩大自贸区文物市场开放,发挥自贸区在文物保税、通关、便利以及相关服务一体化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外文化、文物艺术品的交流合作,活跃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二是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优化文物入境相关管理机制,为海外中国文物回流创造条件,增加文物流通领域有效供给;三是支持行业组织开展文物拍卖企业的经营评估活动,立标准、摸现状、抓问题、促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精准服务,努力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中国文物拍卖的全球影响。


      2013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先后建立的自贸区,为中国拍卖企业和藏家参与国际拍卖带来了更多操作上的便利。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投入运营以来,自贸区艺术品保税仓库一期累计进出库货值逾230亿元,艺术品进出境通道服务业务已占全上海近40%的份额。目前,上海自贸区文化产业平台已实现艺术品实物交易、文化创意产品交易、现货托管交易“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中国”中国大区运营中心落户自贸区,形成国际级文化品牌,开启了自贸区文化产业的新纪元。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 副董事长、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环中介绍,预计于2017年底完工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国艺中心),投资逾10亿元人民币,面积达6.83万平方米,将是全球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艺术品保税仓储中心,可按照国际标准,为书画作品、雕塑装置、古董珍玩、珠宝贵金属等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仓储空间及专业管理服务。谈及上海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胡环中表示,上海自贸区将成为融会全球文化艺术资源的大港口,致力于政策开放、贸易便利化以及金融领域与艺术品交易的融合和创新,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上海自贸区也在筹备自贸区评估鉴定中心和版权运营中心两个全新的机构。


      从“中国特色”到“国际适用”


      2016年,在纽约以及中国香港各地的拍场上,中国的艺术品有14件过亿,而这些艺术品均被中国收藏家购得,中国买家放眼全球的远略和雄厚的资本实力令人刮目相看,“尽管中国藏家在国际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但是绝不表示中国拍卖行业可以就此止步,今年春天日本藤田美术馆的重要中国青铜器和中国书画的拍卖牵动了整个中国藏家和拍卖从业人员的心,6件中国古代书画和7件青铜器共成交16.6亿元人民币,为什么这样高品质的中国文物没有落在中国的拍场上呢?”中国嘉德国际拍卖董事总裁胡妍妍认为,其中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快速的发展中市场也饱受诚信缺失、规范不足、拍品结构单一、国际化视野不够、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影响,这些都直接阻碍了中国艺术品的国际交流与信任。


      与国际上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牌拍卖行在几十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并经营几十个品类的拍品不同,中国国内拍卖行的拍品结构往往单一而重复,造成了各拍卖行之间无谓的竞争。对此,胡妍妍认为,中国的拍卖行要实现国际化、差异化经营,不仅仅是换一个地方拍卖的问题,而是要在拍品种类的多元化上探索一条自己的路,从而建立企业自身的特色,增加藏家的忠诚度,这些都将是未来中国拍卖行发展的方向。


      中国拍卖业应该如何适应国际化趋势,在全球化潮流中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中拍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左京华就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与国际市场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理念的融合,即管理理念从“监管”转向“服务”,经营理念从“规模”转向“质量”,市场理念从“灰色”转向“透明”。二是制度融合,包括制定合理收税政策与拍卖企业高效运转取得平衡;尽可能减少对拍卖企业具体业务的干预,简化文物标的审核手续;高古文物拍卖的界定问题;国家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问题;对私人洽购与会后成交给予法律认定。三是人才融合,即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机制,对管理型人才要培养其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理念、规范意识、商机嗅觉以及资源整合等综合能力,对专业人才的细分,比如鉴定人才、营销策划人才、数据运用人才、标准化人才、财务人才等,尤其在鉴定问题上,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方法和体系。此外,拍卖行业应该有留住、吸引人才的应对之策,吸引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总而言之,拍卖行业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就必须要从‘中国特色’逐步提升至‘国际适用’,可以说,这是拍卖企业未来的生存法则。” 左京华说。